曾獲奧斯卡雙料大獎!知名導演離世 享壽92歲

又一位名人殞落!好萊塢傳奇導演、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勞勃·班頓(Robert Benton),於美東時間週日(12日)在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家中安詳辭世,享壽92歲。他的長期助理暨經紀人瑪麗莎·佛札諾(Marisa Forzano)週二證實了他的死訊。
根據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勞勃·班頓是影史中的重量級人物,他與戴維·紐曼(David Newman)共同撰寫劇本的《我倆沒有明天》(Bonnie and Clyde),堪稱1960年代最具震撼力的電影之一;而他自編自導的《克拉瑪對克拉瑪》(Kramer vs. Kramer)更是1970年代最廣受好評的經典作品,不僅讓觀眾感動落淚,也讓他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及最佳改編劇本雙料大獎。
《我倆沒有明天》震撼影壇 開啟美國新電影新浪潮
1967年上映的《我倆沒有明天》,由亞瑟·潘(Arthur Penn)執導,華倫·比提(Warren Beatty)與費·唐娜薇(Faye Dunaway)主演,描述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惡名雙匪邦妮與克萊德,突破傳統敘事手法,融合喜劇與暴力元素,成功反映當時美國社會動盪不安的氛圍。
該片上映後即引發轟動,不但在票房上大獲全勝,更一舉入圍奧斯卡10項大獎,最終奪下最佳女配角與最佳攝影兩項榮耀。評論界盛讚這部作品的創新與深度,《紐約客》著名影評人寶琳·凱爾更稱之為「1960年代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電影」。
《克拉瑪對克拉瑪》感動千萬觀眾 囊括五項奧斯卡大獎
12年後,班頓推出《克拉瑪對克拉瑪》,改編自艾佛瑞·柯曼(Avery Corman)的小說,劇情描寫夫妻離異後父子相依為命的動人故事。該片不僅是1979年全球最賣座的電影,更一舉拿下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、最佳導演、最佳改編劇本、最佳男主角(達斯汀·霍夫曼)與最佳女配角(梅莉·史翠普)等五項大獎,實力獲得肯定。
值得一提的是,該片原先導演人選是法國新浪潮大師楚浮(François Truffaut),但他婉拒後才由班頓接棒。班頓與攝影師奈斯特·阿門多斯(Néstor Almendros)聯手打造出一部情感濃烈、影像細膩的經典佳作,《時代》雜誌影評人更盛讚:「這部電影幾乎全由演員臉部特寫、深刻情感與冬日光影構成。」
從德州小鎮走向世界 班頓用鏡頭說故事
班頓1932年出生於德州達拉斯,成長於棉花小鎮瓦克薩哈奇(Waxahachie)。他自小患有閱讀障礙,因為老師們喜歡他的母親才得以畢業。他曾說,童年時父親常帶他看電影,一週三次,讓他從小便迷上了說故事。
他在德州大學主修藝術,後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藝術史,之後進入《Esquire》雜誌擔任藝術總監,也正是在那裡與紐曼結識,開啟他們長達十年的合作關係。
他與紐曼共同創作了《搞什麼鬼》(What’s Up, Doc?)、《壞公司》(Bad Company)等多部作品,兩人也參與了風靡一時的《超人》電影劇本撰寫。
《田園詩》反映內心世界 自編自導再奪奧斯卡
1984年,班頓再次與攝影師阿門多斯合作,拍攝回歸家鄉的作品《田園詩》(Places in the Heart),以一位寡婦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獨自撫養孩子的奮鬥歷程為主軸,畫面細膩溫暖。他坦言這部片源於母親過世後心中難以抹去的失落。
《田園詩》再度讓班頓奪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,並入圍最佳導演,女主角莎莉·菲爾德也因該片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,她曾說:「班頓總能捕捉那些最微小的動作,連手指的細微移動都不放過。」
導演風格溫柔細膩 巨星願為他減薪演出
在長達35年的導演生涯中,班頓共拍攝11部長片,風格多元,涵蓋戰爭、懸疑、愛情、幽默等類型。雖然有些作品票房不佳,如1991年的《飛越黑街》(Billy Bathgate),但他始終保持平常心,曾謙虛地說:「我只是拍小東西的人。」他也自比為吸血鬼:「我在鏡子裡看不到自己的痕跡。」
他為人低調,卻極為重視劇本與演員表演,許多大牌演員爭相與他合作,就算減薪也在所不惜。2022年90歲生日派對,莎莉·菲爾德、保羅·紐曼等影星皆出席為他慶生,足見業界對他的敬重。
留下電影資產 人生謝幕卻仍筆耕不輟
班頓的最後一部作品是2007年的愛情電影《愛情盛宴》(Feast of Love),雖然已多年未拍片,但他直到辭世前仍持續撰寫回憶錄,展現對創作的執著與熱情。
他與妻子莎莉結褵超過60年,妻子於2023年離世,兩人育有一子約翰(John Benton)。一代大師殞落,留給世人的不僅是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,更是一種用影像說故事的藝術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