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靡全美卻無名利!「呼拉圈之母」辭世 享嵩壽101歲

被譽為「呼拉圈之母」的瓊・安德森(Joan Anderson),本月14日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北方一間療養院辭世,享嵩壽101歲。她在1950年代促使呼拉圈(Hula Hoop)風靡美國全國,儘管對此項玩具的命名與推廣居功厥偉,卻未因此獲得對等的名聲與報酬,遺憾一生。
安德森1923年出生於澳洲雪梨,年輕時曾是當地知名泳裝模特兒,因身形嬌小玲瓏,被暱稱為「口袋維納斯」(Pocket Venus)。1945年與駐澳美國軍官韋恩・安德森(Wayne Anderson)結婚,戰後舉家遷往美國,成為四個孩子的母親,過著典型的中產家庭生活。
根據《The Atlantic》報導,1956年安德森返澳探親期間,無意間看見孩子們以木圈繞腰旋轉取樂的情景,充滿笑聲與活力,這一幕深深觸動她的心,她靈機一動,決定將這份單純的快樂帶回美國。返美後,她請母親寄來一個木圈,並開始在家中與朋友聚會中表演旋圈技巧。因其旋轉動作被形容有如跳夏威夷草裙舞(Hula),她靈巧地為這個玩具命名為「呼拉圈(Hula Hoop)」,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。
My obit for Joan Anderson: unsung heroine of Hula Hoop history dies at 101 https://t.co/sCmxqByUOQ
— Alex Vadukul (@AlexVadukul) July 28, 2025
★延伸閱讀★《情人眼裡出西施》男星逝世!哥悲痛證實曝死因
察覺這項玩具的潛力後,安德森夫婦積極推廣,並聯繫當時剛起步的加州玩具公司Wham-O。她將創意與故事分享給創辦人亞瑟・梅林(Arthur Melin)與理查・克納爾(Richard Knerr),一場草率的停車場會面,成為Wham-O奪得市場先機的起點。
Wham-O迅速改良產品,將木製呼拉圈換成更輕盈的塑膠製品,並藉由在學校示範與免費發放的行銷策略,在1958年讓呼拉圈迅速爆紅。據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上市首年即賣出超過2500萬個,掀起全美旋圈熱潮,成為當年最暢銷的玩具之一。但安德森並未從中獲得實質利益,原因在於她與Wham-O之間從未簽署任何書面協議。她的名字未曾出現在包裝上,只稱她為「來自澳洲的女性朋友」。
安德森夫婦1961年對Wham-O提出訴訟,指控公司違反口頭承諾,試圖為自己的創意爭取應得的權利。Wham-O則以熱潮已過、公司無實際獲利為由進行抗辯。最終雙方達成和解,安德森僅獲得數千美元補償金,遠遠不及呼拉圈所創造的龐大收益。
安德森在多年後受訪時坦言,「我們常常會聊那些原本可能改變生活的錢……但事情不是那樣發展的」。不過安德森選擇不懷恨在心,轉而投入家庭與創業生活。
未能從呼拉圈獲利的安德森與丈夫另闢蹊徑,創立一家木工機械公司,並成功營運多年。2007年丈夫辭世後,她搬入加州的退休社區,繼續過著積極樂觀的生活。她不僅維持規律運動、參與社交活動,當年從澳洲寄來的原始木圈,也仍被她小心保留,偶爾親自使用,回憶起那段屬於她的黃金歲月。
安德森的子女持續努力,試圖讓母親的貢獻獲得歷史正名。直到2016年,美國導演艾美・希爾(Amy Hill)偶然聽聞她的故事,拍攝成短片《呼拉女孩》(Hula Girl),於2018年登上紐約翠貝卡影展,當時95歲的安德森親自出席首映,終於獲得一絲遲來的掌聲與肯定。
她的女兒蘿拉琳・威利斯(Lauraleen Willis)表示,母親雖未從這項發明中獲得財富與名聲,卻從未因此心生怨懟,「她總是說,世界不公平,但人生還是要過下去。」